農產品上行:拼多多能否創造歷史?
2019-06-20
農村戰事再起。
三天內賣空百畝花田,千畝沃柑,萬噸雪蓮果......來自大江南北的各路農貨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通過“拼”一舉引爆,這似乎已司空見慣,近段時間,各大平臺直連農貨的消息也此起彼伏。
阿里農村淘寶農產品上行團隊祭出“畝產一千美金”的大旗之后,至今團隊已經累計打造了160個農業品牌,建起了24個種植示范基地;蘇寧拼購“拼基地”直連湖南、福建、四川等地區,要打造20家以上的全國規劃......
日前,拼多多也宣布“多多農園”的第二站要落戶云南文山,未來5年內,拼多多將打造1000個“多多農園”項目,實現消費端“最后一公里”直連原產地“最初一公里”。
得“農產品上行”者得農村。如今由拼購引發“農產品上行”的旋風刮起。
在過去一個月,地歌網參加了兩場關于“農產品上行”的扶貧助農活動,其中有兩點感受,一是看到平臺方有理有節地推進農產品上行,尤其是打造爆品上自信滿滿,二則是農民們的狀態,他們對世代生活的土地保有慣性,他們對“忽如其來”的技術誠惶誠恐,他們的生活依然窮困......
張弛之間,“農產品上行”這場下沉市場的攻堅戰仍舊繼續,這一屆平臺做得如何?在打法有無創新?
面面觀
據地歌網觀察,目前頭部平臺的“農產品上行”打法看上去似乎大同小異。
首先,卡位爭奪加速度。
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鄉村常住人口數量為5.64億人,占比高達40.4%,這是中國互聯網最為忽視的一個龐大群體。在電商的天花板出現,下沉市場的“藍海”地位自然日漸凸顯。
近一兩年,“農產品上行”開始被提上了一個新的日程,尤其是在拼多多刮起的拼購旋風之下,進攻下沉市場的節奏加快,頭部平臺早已就位,搶奪正在進行時。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農貨上行的潮流中,直連模式被打上高光,各家都標榜自己是“去掉中間商賺差價”的主兒。
直連,顧名思義即農貨直接從產地直銷到平臺。不難發現,在傳統的生產鏈條中,農產品要經歷農民—原產地收購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終端(超市/菜市場)—消費者,從農民到消費者手里,中間經歷至少5個環節,各個環節都有物流、倉儲的成本支出,并且產生極高的損耗率。
由于下游市場的不確定性,加之各環節的勞動力和資本投入,每個環節所增加的成本都在30%-50%左右。
因此,收購商和農戶之間開始了市場博弈,毫無疑問,后者處于下風。
不過,從另一個側面來看,直連模式日盛折射的是中國電商基礎設施的日臻成熟。據地歌網了解,現代物流的輻射半徑幾乎能覆蓋到內蒙古、新疆等邊遠地區。
第三,扶貧助農項目似乎是這波“農產品上行”的一大著力點。換言之,電商助農項目一方面有政府背書,另一方面這是“名利雙收”的事兒,能夠同時兼顧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以上是“農貨上行”的三大趨勢,接下來想討論農貨上行的兩大商業模式。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土地上種東西歸誰的問題,而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要解決的是土地上的東西賣給誰的問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做農村淘寶“指示”時如是說。
互聯網、大數據等這些高科技如何貫穿到助農行動中?
據地歌網了解,以阿里為代表的“農貨上行”主要采取的是“公司+農戶”的模式來推進。這其中離不開四大參與主體——農民、企業、政府和平臺。
農戶負責供應端的生產;企業則承擔組織、加工、包裝等標準化、市場化工作;政府來協調溝通,提前消化調和各種潛在問題;最后,平臺方則綜合統籌從產到銷的各個鏈路中的環節,才能實現賣給誰,有時候拼臺的工作甚至細化到今年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最終要實現的是,產品的高溢價。
以稻米為例,圓粒稻的儲糧收購價只有一塊多錢一斤,而市場化之后的稻米能夠賣到儲糧價格的5倍甚至幾十倍。由此可見,馬云“畝產一千美金”并不缺乏其中的合理性。
然而,“企業+農戶”模式的弊端也容易看到,首當其沖就是市場化帶來的利益很難直達農戶,因而,在沒有利益驅動的情況下,農戶缺乏干勁,農貨上行的可持續性就不容易實現。
另外一個助農樣本要數拼多多的“多多農園”模式。
“多多農園”的助農計劃采取的是一種“新農商”的機制,據介紹,項目的落腳點是如何把利益直接下放到農戶。
“新農商”機制是以檔卡戶為集合的合作社為主體,建立農貨上行和品牌培育新模式,在該模式中,拼多多提供資金、技術和渠道支持,大規模培育本土青年成為“新農人”帶頭人,后者按合約持有分紅權限,剩余利益全部歸屬檔卡戶。
簡言之,這是一種新型的合作社采取了股份制的現代公司制度,平臺出資金、出技術、出流量,農戶出人、出力,兩相結合脫貧攻堅。
丘北縣各村的合作社代表在學習基礎電商運營知識
“通過‘新農商’機制,拼多多將重點探索如何讓農人變農商,讓農村有現代化企業。只有讓農戶成為產銷加工一體化的主體,才能實現人才鄉土化、產業持久化、利益農戶化。”多多大學的負責人藍天表示。
看上去很美。
“多多農園”模式直接從農戶的角度去突破,新農人有了一個“自己當家做主”的落點,可以預見,一旦賺錢效應出現,農戶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就會相應提升。不過,此模式同樣面臨挑戰。
首先是新農人短缺的問題,可以毫不諱言,得新農人者得農產品上行,沒有新農人的組織帶頭示范,某種程度而言,此模式將是無本之木。
其次是在跑通模式的基礎上如何推進產業帶動效應,說白了就是規模化問題。這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難題。
桃李爭春,似乎不差上下。
然而,仔細琢磨,與“企業+農戶”模式相比,“新農商”機制的中農戶同時扮演生產者和企業主的角色,游戲規則縮短,農戶的決策權增強了。
另外,“農產品上行”并不是單點的豐富貨品能力,以及在營銷端打造爆款。“拼”只是其中的一個既定動作,爆款效應人人有,而在持續性、量能上哪家強?毋庸置疑——拼多多。
實際上,這背后是一套產業鏈增值的邏輯。“多多農園”模式需要更深層次的解密。
學不會的“多多農園”
不難發現,阿里、京東、蘇寧等老前輩們在這波農貨上行的競逐中,姿態凌厲,相信走在前面的拼多多也感受到了它們的“來勢洶洶”。
然而,論拼購,有一種學不會叫拼多多;論農產品上行,有一種學不會叫多多農園。
雪蓮果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雪蓮果,引產于南美安第斯山脈,和土豆同源,目前,主要集中在滇東一帶種植,在2017年之前,國內雪蓮果充其量只是一種煲湯食材,主要銷往兩廣、福建等南方城市。
而2017年之后,雪蓮果在拼多多平臺上引爆,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網紅水果。正可謂是根正苗紅的“拼”水果。
2018年,拼多多團隊開始在云南當地雪蓮果主產區——丘北文山培育新農人來推進雪蓮果上行。拼多多相關負責人告訴地歌網,2018年,拼多多售出超過3600萬斤雪蓮果,帶動云南雪蓮果種植面積由2016年底的6萬畝,激增至2018年底的超過9萬畝。
雪蓮果開始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
日前,“多多農園”第二站落地云南文山開始帶動雪蓮果產業化。按照項目規劃,2019年,“多多農園”將在云南推進5個示范項目,未來5年內,拼多多將推動100個“多多農園”項目落地云南,覆蓋500個貧困村,培養5000名云南本土農村電商人才,孵化和打造100個云南特色農產品品牌。
表面上拼多多“農產品上行”在營銷端勢如破竹,實際上,“拼”只是拼多多的表,它的模式有更深次的里子。
首先是在需求端的突破,換言之,拼多多能創造用戶需求。
數據顯示,2018年,創立3年的拼多多實現農(副)產品訂單總額653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網絡零售平臺之一。期間,平臺累積誕生13款銷售過百萬單的冠軍農貨單品和超過600款銷量10萬+的爆款農貨單品,開拓了包括雪蓮果、百香果在內的全新市場。
云南的雪蓮果、廣西的百香果......這些非傳統的水果因為拼多多而成為很多一線城市消費者的新寵。據企鵝智酷統計,截至2017年底,已經有24.8%的消費者通過拼多多,購買了他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拼多多從創立至今,目前其平臺的GMV和用戶數據仍在急速增長,據披露,2019年拼多多大概率實現9000億到1萬億之間的GMV,年買家超過5億,自有APP月活在3.5億左右,這個體量上的增速,堪稱猛犸象奔跑。
拼多多開拓全新需求的比例還在持續提升。
在渠道不是問題的今天,緣何拼多多占據了一席之地?
毫無疑問,拼購模式并非拼多多首創,之前有,之后也將會有一批跟進者,然而,裂變式地增長的本質并不是做了拼購就能成,很多中心化的平臺終究是不得要領,不得精髓。
與京東、阿里等貨架式電商相比,生在移聯網,長在移聯網的拼多多,它開啟的游戲式拼購本就不同。拼多多模式是一種“貨找人”的模式。
以前消費者缺啥買啥,沒醋了要買瓶醋,過年了要買件新衣服。不論是大賣場還是傳統搜索場景下的電商,本質是“人找貨”,是在檢索消費者已知、已掌握的信息庫,考驗消費者自身的商品“知識儲備”,雖然滿足了消費者的既有需求,但很難激發潛在需求。
拼多多通過“貨找人”的去中心化交互,激發了消費者的需求,再通過社交裂變的方式代替傳統的廣告和市場教育,其口碑傳播的時間極限壓縮。
拼農貨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證明拼多多在培養新的消費習慣的成功。
因此,拼多多“爆款效應”直接決定了其對中小企業供應鏈的改造有了底氣和信心。
坐擁4.43億用戶和超過200萬商戶,拼多多C2B反向定制則有了掌舵的羅盤。
“多多農園”模式仍舊回到“產銷”的原點上做創新,將繼續推進消費端“最后一公里”和原產地“最初一公里”直連,讓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
其在“農產品上行”中率先采取C2B預購模式,先一步聚合海量購物需求,反向驅動供應鏈,可以使農貨采銷流程精簡為“原產地→物流集散地→消費者”,這種產地直發的方式,將供應鏈壓縮到了最短,大幅降低流通過程中的成本。
拼多多在產業鏈的改造中,很重要的一個核心還有技術。
據地歌網了解,多多農園有一套“兩網”計劃的核心組成部分即“天網”和“地網”。
“天網”是指拼多多依托分布式AI的技術優勢,基于全國消費者需求,打造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也就是通過技術來實現多元化的需求匹配,市場需要什么就來生產什么,真正實現小農戶無縫連接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