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巨頭的陰影下撕開道口子
2019-07-11
如今,幾乎每條賽道,你望向終局,都會站著騰訊與阿里。
十年前,移動互聯網興起引發了一輪洶涌的創業潮,按理說,應該會有一波新巨頭長出來。然而AT憑著先發優勢,從巨頭變成霸主。于是,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公司從野蠻生長到齊被巨頭收割,不過用了10年光陰。
資金、渠道、流量,巨頭用這些先發優勢織成密實的網向新入局的挑戰者鋪天蓋地的壓來。
現在,投資人對創業者的拷問已從“阿里騰訊抄你怎么辦”變為“阿里騰訊會不會投你”?從AT處獲得籌碼,相當于被它們“用錢投票”;收到“票子”的公司,一定不只占對賽道、找準模式、全力以赴,還得有在巨頭之間長袖善舞、巧妙博弈的能力,在夾縫中頑強長大——甚至是自行撕出夾縫。
一、借力打力的美團
先說美團。
回顧起來,美團一直在AT帝國競爭中輾轉騰挪,借以保全、壯大了自己。
兩個例子來說明王興如何判斷局勢、借力打力的。
千團大戰時,其他團購網站一窩蜂沖進更易上量的實物團購,王興卻清楚地看到該領域有終極大boss——阿里,一旦阿里祭出聚劃算,其他人基本沒有機會。于是美團避其鋒芒,苦守服務性團購,最終不僅活了下來,還拜了阿里的山頭。
之后美團和阿里有過短暫的甜蜜期。阿里出錢(多次給予巨額增資,成為美團大股東),出人(阿里鐵軍之一干嘉偉加入美團,補齊美團線下短板),出力(關掉口碑,資源導流給美團),把美團當作棋子,與百度的糯米、騰訊的大眾點評對抗。
但“棋子”也有自己的帝國夢。當阿里想增持美團進一步加大自己的話語權時,為了保持自己的主導權,王興開始引入新的投資方,江湖另一大boss騰訊入局。同時,王興也不顧阿里的極力反對,開始推動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
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后的次月,騰訊10億美元增資美團點評。相比阿里的投資+收購作風,只做投資不過多干涉企業具體經營的騰訊,更符合王興對資本的訴求,此后騰訊多次對美團進行巨額增資,美團也轉投到騰訊陣營。
最終,美團將阿里手握的股權稀釋到只剩下7%。二者的矛盾白熱化,阿里只得重啟口碑來對付美團。而王興也學習了馬云的“古田會議”,開始在美團內整頓思想,干嘉偉等前阿里人遭到架空和清洗。
王興把從阿里學的東西最終用來對付阿里,這就是商業競爭中近乎殘酷的生存智慧。
二、側翼破局的拼多多
黃崢創立拼多多則提供了側翼破局的思路。
當黃崢決定做電商的時候,阿里18羅漢之一孫彤宇告訴他,中國電商的牌桌上已經坐了平臺型的淘寶、自營的京東,以及做細分的唯品會。特別是淘寶,幾乎把電商領域能整合的模式和垂直類目都做了一遍。所以拼多多不能再這么做。
伴隨移動互聯網興起,彼時以微信、微博、陌陌、快手為代表的社交平臺在迅猛發展,然而,黃崢發現,巨大的社交流量卻沒有與之相對的商業規模。他以此推斷社交與電商的結合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并且,這是一個全新的賽道,與巨頭不存在競爭。
黃崢想出了拼團+砍價模式,利用微信公號、朋友圈銷售,最先入手的品類定在水果生鮮——這也是阿里京東都始終做不好的一個類目,處處避開與巨頭的正面競爭。
恰在2015年,流量見頂的淘寶開始打假行動,一大批“低端商家”無處可去,都到了拼多多。低端商家提供海量豐富的低價商品,又進一步幫拼多多吸收了更多的下沉用戶。到這年年底,拼好貨微信公眾號已擁有千萬用戶關注,訂單最高峰值時近100萬單。
正如黃崢所說:“我們與淘寶是錯位競爭,爭奪的是同一批用戶的不同場景,錯位才會長得更快。”
黃崢算得上那種難得的明星創業者,與丁磊、段永平這樣的商業大佬是多年相交的好友,早早便實現了財務自由。所以,他更有機會站在高處俯瞰新的市場機會,并很快找到撬動支點,而不是生生從巨頭嘴里把肉撕下來。
黃崢深入研究過新加坡,在接受《財經》采訪時,他說:“新加坡本身像個公司,在周邊很差的環境下實現了國民富裕。而且,因為它小,所以它創造了一個模式——在本國存放的資產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資產分布在中國、美國。新加坡既是一個小國,但它又是一個融合于其他所有大國里的存在。”
若不是對阿里喊話,而是出于本心,那么黃崢就是想讓拼多多活成新加坡這樣的“獨善其身”吧?
然而,用不到3年時間交易額突破1000億的拼多多,已經引起阿里的警惕。黃崢隔空對著阿里如此喊話:
“阿里京東、滴滴美團,他們是帝國式競爭,有明確地盤的界限。但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的思路不該是這樣。拼多多和淘寶更像是兩個不同的緯度在慢慢融合,拼多多用支付寶也用菜鳥。”
三、兩頭拉的趣頭條
美團、拼多多之外,還有第三條道路,就是兩邊拉巨頭,誰也不得罪,不僅如此,AT兩巨頭還都得扶著它。能這么干的還真的只有趣頭條。
今年3月29日,趣頭條宣布獲阿里1.7億美元投資。而就在一年前的2018年3月,趣頭條獲得騰訊領投的B輪(2億美元)融資。這些年阿里、騰訊各投各的,選了A的就沒辦法選T,趣頭條成了少有的例外。
趣頭條與拼多多、快手并稱“下沉三巨頭”,創立僅27個月就在納斯達克上市,堪稱火箭速度。
創始人譚思亮也是位已實現財務自由的連續創業者,兩次創業失敗后,他決定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廣告領域,只是這次要做的是個互聯網資訊和流量的平臺,以此獲得廣告收益。
他看到拼多多、快手鎖定下沉市場,通過規模化起量驗證了自下而上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也決定走下沉路線。但與快手、今日頭條、拼多多等新貴相比,趣頭條將這門生意做得更加赤裸和簡單粗暴。其核心不再是信息,而是刺激用戶賺錢的心理,用現金獎勵和“師父拉徒弟”的近“傳銷”方式來拉新,迅速做出了規模。
但趣頭條簡單粗暴的商業模式雖成立,卻并不足以解釋,為什么阿里就愿意忍受這份跟騰訊都入股的尷尬。
其實譚思亮就是聰明的利用了巨頭們對于今日頭條的忌憚。
雖然趣頭條體量遠不如頭條,卻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今日頭條。眼下,雖然阿里與今日頭條走得有些近,但阿里也忌憚張一鳴會變成另一個王興——頭條與阿里關系實則存在很大變數,參股趣頭條更像是阿里對頭條的某種微妙的打壓。
四、新軍商戰策略一覽
進攻戰、側翼戰、游擊戰、防御戰……在2018年扎堆IPO的新經濟公司無一不是靈活運用了這些商戰策略。
小米用互聯網思維重塑產業鏈,借助風口紅利三年成為中國手機第一;瑞幸咖啡18個月資本游戲,造出一家市值近300億元上市公司;蔚來汽車只生產幾百輛汽車,但市值已是中國第四大車企;華興資本投出中國互聯網半個江湖,自身也成為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
……
在移動互聯網進入到下半場,越來越多的新經濟企業或主動或被動暴露在巨頭的面前。
對于他們來說,面臨的是一條hard模式的未經驗證的創業路,沒有可遵循的公式,可參考的只有這些真正穿越生死線的企業家的經歷。
【文章內容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