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的格局
2019-07-20
電子商務和零售、消費品牌,最終都指向兩類模式:靠規模和流通效率驅動,以及靠品牌、服務的溢價驅動.
一、靠規模和流通效率驅動
今天的電子商務,比拼效率的是阿里和拼多多,而兩者的體量也幾乎可以代表宏觀上的商品流轉和連接效率。商品從生產出來開始,流轉到消費者手中,被增加的成本大致可以簡化為零售平臺通路成本+品牌商庫存成本+物流履約成本+品牌溢價。
阿里有最大的體量,在各個環節上做優化;而拼多多從農產品、衛生紙等沒有品牌的品類以及白牌切入,去品牌溢價;通過大規模的拼團集單來鎖定需求提高庫存精確度;并相對降低了平臺的通路成本,但物流目前是它的掣肘。
拼多多前端有較大比例去中心化的流量結構(最大的去中心化流量在微信里,而微信和淘寶常年割裂),且有瞬間收集需求再做分發的差異化連接鏈路;長遠要看對于商品流轉成本結構上的改變,拼多多的體量和匹配連接效率在供給端改造“三劍客”中還是有很大的優勢。
二、靠品牌、服務的溢價驅動
電子商務的另外一類是在細分品類中通過重運營,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用戶為服務溢價買單。這在高價值商品且價值有被重新定義的機會的品類上,體現得更明顯。舉個例子,這個服務可以是一個解決商品購買知識的社區,再加上“毒”提供的那類鑒定服務。未來也會有更多類似的機會出現。
除了流通效率之外,電子商務另一個主陣地是在產品營銷上。這里又可以簡化為:影響力營銷、內容營銷和對時間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