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化產業轉型
2019-04-29
近年來,互聯網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面滲透,深刻變革著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到2018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網絡音樂和網絡游戲的用戶規模分別為6.12億人、5.76億人和4.84億人。以它們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業已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消費中最具活力的領域。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數字文化產業雖高速發展,但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出現了質量粗糙、內容低俗等諸多問題。不過,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和文化消費的轉型升級,受眾對質量粗糙、內容低俗的內容越來越不感興趣,數字文化產業單純以流量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科技+文化”開辟新天地
“互聯網時代放大了渠道和平臺,但最稀缺的是優質內容。”今年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一語中的地指出數字文化產業的核心缺陷所在。數字文化產業如何轉型升級,成為文藝界、互聯網產業界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相較于傳統文化藝術,數字文化產業的內容從產生之初,就含有“科技的基因”。因此,不少互聯網界人士提出,數字文化產業要實現轉型升級,須發揮科技優勢,讓科技為內容賦能。在這方面一些互聯網科技企業已經在進行嘗試。比如,2018年,騰訊提出“新文創”戰略,目標是通過連接更廣泛的文化主體打造新時代的中國文化符號,而不僅僅是商業伙伴。據馬化騰介紹,騰訊目前正在嘗試用現代科技“活化”傳統文化IP,通過跟故宮、敦煌研究院等進行合作,把傳統文化植入到影視、動漫、游戲、音樂中,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消費者接受。
“科技+文化”的創新嘗試,為數字文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有利于推動數字文化行業價值與產業價值的有機統一。就像敦煌研究院就和騰訊共同推出的“敦煌詩巾”互動小程序,用戶可以在敦煌8大主題元素和200多個壁畫細節元素中DIY自己喜歡的敦煌藻井圖案,將神秘的敦煌文化帶入“尋常百姓家”,而由此也能帶動敦煌旅游業的發展和敦煌文創產品的開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對此評價說,這展示出一種全新的發展前景,即以數字網絡技術跨越非專業創作者和專業機構間的“專業鴻溝”,通過更廣泛的主體連接,推動文化與科技的攜手共進,讓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的互相賦能,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數字文化生產,構建起服務于未來的“數字文化生態圈”。
告別“唯流量”,向優質內容進發
“如今,以各類IP為代表,數字文化產業領域出現了很多立意、主題更加高遠的作品,這些作品從玄幻、武俠、戲說等走向現實生活,開始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冷暖,關注國家社會的發展變化,甚至還出現了面向未來的科幻內容。”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認為,這些新變化是數字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標志之一,是其邁向更高層次的新起點。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互聯網文化企業多青睞玄幻等“輕時代”作品,而如今推動數字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互聯網文化企業的共識。很多企業都在鴨子劃水,暗自努力。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不為人知的是,互聯網文化企業騰訊影業是該片的聯合出品及聯合發行方。在影片上映前,馬化騰還曾親自為《流浪地球》的宣發站臺。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影視公司,加入到“硬核”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作中來,像騰訊影業、企鵝影視這樣等互聯網文化企業,主旋律影視作品在其業務板塊中已經占相當比例。
騰訊影業為何要參與制作《流浪地球》這樣的作品,馬化騰坦言,“最終的目的是打造被世界所認可的中國文化符號”。數字文化產業要完成華麗轉身,也要向打造中國文化符號的方向努力。不過,未來任重道遠。金元浦提醒,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方位的,不同人群有不同需求,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也有不同需求,在數字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些不同的需求。
此外,一些互聯網文化企業如愛奇藝,已經關閉了前臺播放量顯示,轉而綜合用戶討論度、互動量、多維度播放類指標的內容熱度,逐步代替原有播放量顯示,這也意味著數字文化行業正告別“唯流量”時代。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則認為:“文化產業是 ‘內容為王’的產業,為了生產出優質內容,內容環節應該向專業化發展而非全領域發展,尤其是在大眾對于高品質文化產品需求日益旺盛的情況下,不管是網絡文學、網絡娛樂、還是網絡短視頻,創意能力和制作水平將會成為 ‘生死線’,決定著數字文化產業能否轉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