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百科的權威性
2019-05-08
最近在網絡“百科屆”有一個來得快去得也快的消息。有媒體報道知乎即將內測知乎百科功能,已針對參與百科編輯的激勵方式、發生編輯沖突應該如何處理等問題向用戶發放調查問卷征求意見。但知乎方面旋即否認了相關消息,他們表示沒有“知乎百科”產品,所謂“百科”只是知乎話題的簡介,為了方便用戶了解相關話題,這是一個從知乎誕生起就存在的內容形式。
雖然知乎“辟謠”的動作很快,但不少用戶認為,知乎在網絡百科功能上確實有叫板同類產品的實力。
應有專業人士參與把關對某個領域有興趣但沒基礎的人,上網查閱百科里的介紹或許是第一個選擇。此時,網絡百科詞條的準確性就成了重中之重。
北京麋鹿生態研究中心科普部部長宋苑既從事麋鹿研究,又是一名專業科普工作者,在她看來,市面上常見的網絡百科類產品通常比較適合被作為示范性、參考性的平臺。宋苑表示,自己大部分時間都用百度百科,但有時候會發現麋鹿的相關內容有錯誤,“如果你想要做相關研究或撰寫科普文章,是不能完全依靠網絡百科平臺知識的。因為準確性無法保證。專業人士還是要依靠圖書館或查詢專業書籍、論文等,才能獲得正確、權威的訊息。”宋苑說。
網絡百科領域里,迄今較為成功的嘗試是維基百科。它被認為是互聯網自由、平等、開放精神結出的果實。維基百科只有幾十名雇員,卻有成千上萬名志愿者參與詞條編輯維護,他們遵循維基百科的大量規定,通過協作方式保證文章的質量。少數編輯有特別的權限,強制執行規定,這項權限由一個聯系緊密的用戶社區通過協商授予。按照維基百科的介紹,創建和維護百科的維基社群,唯一目的就是通力協作,創作這部無償、自由、具備最高質量的網絡百科全書。
據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介紹,即便是匿名用戶,也可以在不登錄的情況下直接訪問網站甚至修改內容,而網站的每一個簡單的改變,都會出現在最近改變的頁面里。
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紹,為了維護詞條的權威性,他們持續尋求在專業領域與權威機構、學術組織或行業垂直網站的內容合作,共同提升某領域詞條的專業性、權威性,滿足用戶需求。宋苑建議,在專業詞條錄入和后續維護的過程中,應該有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把關。
“在網上搜索麋鹿的照片時,有90%的結果其實都不是麋鹿,這就誤導了大眾。比如我是從事麋鹿研究的專業人員,我可以在百科的麋鹿詞條下面把麋鹿的相關內容進行規范,我也可以標注自己專業科普工作者的身份,這樣大家在百科里搜索麋鹿的時候,就知道應該相信誰,有一個權威性的背書。”宋苑說。
嚴格區分公共性與商業性
日前,百度百科個別詞條的第三方參考網站,被爆出遭不法分子利用的事件,用戶在瀏覽某學校信息時,在下方參考文獻中進入不良網站,根據百度方面的解釋,這是由于頁面網頁過期,被不法分子篡改。類似事件給百科類產品的把關敲響了警鐘。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很多網頁會出現停用、失效、頁面內容刪改甚至被惡意攻擊等情況。
不僅如此,在網絡百科領域,還存在另一“灰色地帶”——有償代申請。由于百科詞條客觀上有幫公司或個人“賦予權威”的作用,因此,就有牟利者利用專業手段幫需求者申請百科詞條,這也成為一條秘而不宣的產業鏈。搜索如何創建一條百科詞條可以發現有償代申請的業務,相關廣告發布者宣稱,他們通過總結的經驗手段,可以幫人快速成功創建一條百科詞條。
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官網上關于“互聯網‘百科’違規詞條如何監管”的研究中,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胡鋼表示,“對公共性網站,應該根據其性質不同進行區別”,百科類網站與搜索引擎網站存在類似性,兩者具有相當的公眾性、服務性,而非簡單的商業性。網絡用戶對其公正性、客觀性及權威性有較高的期待。故此類公共性網站必須將公共性與商業性嚴格區分,避免誤導公眾。
將百科詞條與收費廣告等掛鉤,利用了受眾對百科產品的信任,存在誘導甚至欺騙消費者的嫌疑。對此,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宋曉江曾建議,“加強對互聯網推廣公司的監管,相關從業公司必須建立嚴格規范的資質審核及備案制度,嚴把入門關”,百科類網站應借鑒先進經驗,重新審視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做到人人都是建設者和監督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